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,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。任何行業要贏得歷史都需要遠程的文化戰略,沒有文化上的積淀和戰略上的構建,就難以產生發展上的創新和戰術上的輝煌。同樣,一個民族沒有對教育的成熟的價值取向和哲學層面的思辨與方法論,就難以發展。教育的振興要借助于文化的價值崛起,就必須用教育精神的重建引領教育理念和目標愿景的人文價值取向。
中國教育的改革與創新,是隨著對市場經濟的選擇,針對教育改革的1滯}后和國家逐步對外開放的局面而提出來的配套性改革。從國家意志上講,完善市場經濟下的教育必然要滲透到政治、道德、文化和教育行業中,并最終用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,而原有的教育文化在跟進時代的過程中,已在o覺或不自覺地揚棄。如果某個領域在跟進主流文化過程中還固守原有的機制與體制,所產生的后果一定是不適應時代的文化發展。而行業文化的落后,大多會有兩個共同的表征,即道德淪喪和價值危機。從本質上講,這種道德淪落的實質是文化的淪落,是新舊社會交替中缺少為主流社會的發展而創新的機制與體制,而原有的既得利益又固守原有的價值取向,就會在發展中產生自身價值的危機。就教育行業而言,其終極的價僮取向,即培養的學生就會不受歡迎,向社會所推銷的理念和服務所形成的價值,就不會被社會所認可,繼而會在道德上產生與本行業不相符合的病態,因此,價值上自然就會產生存在的危機。
教育發展中單純的經費投入短缺、表現出的不公平及體制上的弊端易于發現也易于解決,而教育作為政治民主、商品經濟、繁榮文化、啟蒙服務的基礎保證,如果在文化戰略上產生危機,并由于文化結構的解體而導致精神的紊亂和價值的失落,就會從根本上毀掉一個社會,因為教育存在的意義不只在于自身的發展,還必須與社會文化的存在共同發展,而社會文化的發展又自然體現在經濟、政治、道德、倫理、藝術追求等方面。因此,關注教育文化的戰略構建,明晰教育文化的戰略意義是教育“代表先進的前進文化方向”的根本所在,也是引領我們的教育走出急功近利、短視、保守與滯后的困境從而面向世
界的基本手段。
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行業文化的一部分,是教育活動的潛規則,是教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體。它擔負著以愛為根本的文化傳遞,其本質在于喚醒受教育者的個人意識,使受教育者獲得主動追求理想價值的意志。
教育文化這一理念的提出,是一種理性思維的引領,是一種文化戰略的確立,是一種育人規律的挖掘。它整合著我們的感覺,沖擊著我們的觀念,撥正了我們的育人視角,洞悉著人才培養的缺陷,并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演進而被社會所承認。它不僅在本質上體現了社會發展的趨勢,還通過對市場經濟社會中人才培養取向的準確定位,影響著轉型期的一代人,是針對目前教育中高分低能的浮躁、人才培養的不盡人意、教育道德的滑坡、教育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危機、社會對教育改革的不認可等現象,從教育的本質出發,而提出的方向性的文化戰略。這種戰略是一種多元文化的融合,是通過個性化的文化構建,
對人才培養“行為”的一種自匕而下的精神提煉。它不是政治動員,更不是說教,而是一種適應發展的凝聚力,一種引導發展方向的信念,同時也是一種向上的氛圍;這種戰略是一種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天然動力源柬。它作用于人,會使人產生信仰的動力;作用于學校,會產生創新的理念與無限凝聚力;作用于一個國家或團體,就會更新一個世界。
 |